榆林股票配资 为何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就越强、越稳定呢?

发布日期:2025-02-07 21:25    点击次数:69


榆林股票配资 为何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就越强、越稳定呢?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秦国商鞅“一诺十金”的故事,想必对大家来说是耳熟能详的。

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顺利实施变法,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命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立于都城南门外。

随后,他许诺若是有人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那便赏赐五十金。

此令一发,几乎没有人相信,仅有一位身体强健的男性愿意尝试并成功的将木头搬运到了北门。

最终这个男人得到了商鞅许诺的五十金,而商鞅此举也彻底获得了秦国百姓的信任,这为他日后实施变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剩余88%

在大多数人看来,民富民强,国家才能强大,但商鞅实施变法的理论却是完全与此相反的。

在商鞅看来,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才会越强大,发展也才会越稳定。

如此理论,听起来是非常矛盾的,毕竟一个国家是由百姓构成的,如果百姓又弱又愚昧无知,国家又怎么可能强大?

这种有违常理的变法理论,商鞅是如何解释的?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实施的,但实际上他并非是秦国人,而是出生于卫国。

但卫国是个小国,国力衰弱,对他这样一个自小便有远大抱负的有志之士而言,是没有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的。

心怀远志之人,怎会愿意一辈子屈居在一个国力衰弱的小地方呢?

于是他便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另谋出路。

经过多年辗转,最终商鞅决定到秦国一试,正逢那时秦孝公也广发招贤令,双方各有所需,也就达成了合作。

当时的秦国,可不像大家认知中秦始皇统治时那般的繁荣。

与之相反的是,这个国家当时的发展与经济都是十分糟糕与落后的。

作为统治者的秦孝公有心想将秦国壮大,但怎奈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只能招贤纳士。

召集天下人才,大家聚在一起点子多,总会有好的办法的。

秦孝公招贤纳士招来了商鞅,两人针对秦国的现状进行了探讨。

不过秦国当时的环境着实让人头疼,一时间很难想出适合国情的良策。

在大部分眼中,一个国家强盛与否要看百姓是否富有,是否团结。

但秦国的百姓多蛮横无理之人,有志的年轻人为了前途基本上都去其他强盛的国家发展了。

留下的人不是年老就是体弱,再就是妇孺,年轻体壮的男性多半是未开智,眼界狭小之人。

这样一群人生活在一起,想的都是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的事,有时为了争一口水井都能大打出手。

要想从思想上改变这些人,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努力,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也无法保证。

思前想后下,商鞅觉得不能用传统治国政策去改变秦国。

于是他向秦孝公提出了“民弱国才强”的理论,即一个国家的百姓越愚昧无知,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则会越强越稳定。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商鞅决定实施变法。

譬如在军事上采用军功爵制,在农业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制度。

军功制不再保护那些贵族出身的子弟,只要没有没有军功,那么出身再尊贵,也无法继承祖辈的爵位。

而没有显赫家世的人,也不用再受身份的约束,只要能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就可加官晋爵。

简单来说,“军功制”就是拿实力说话,身家背景都是虚的,只要有敢于拼命的勇气,就能有机会得到想要的一切。

这对于那些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孩子而言,是绝好的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与其一辈子都在为温饱担忧,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不如拿命一博,成功了就是一世荣华。

不过商鞅在决心采用军功制时,心里十分清楚百姓们未必会相信他。

所以在征求了秦孝公的同意之后,才会故意设下“一诺十金”的任务。

等到有人完成了这个任务,商鞅再把钱一给,这样全国的百姓都知道他是信守承诺之人。

如此一来,之后商鞅再实施变法便会顺利的多了,也不会有人来质疑或找麻烦。

而变法一旦实行,这些出身贫苦的普通百姓们会拼了命的在战场上杀敌。

士兵们的战斗力日益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就随之提高了,至少敌国来犯时,会忌惮秦国不要命的战士。

如此治国理论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果然见到了成效。

国家的军事力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而农田的粮食产量也有所上涨。

当然,这一套治国之策得以成功的基础是商鞅提出的百姓愚昧论。

如果换一个百姓富足,人民学识高的国家,就不灵了。

在商鞅看来,越愚昧的人,是越没有主见的,也是越好掌控的。

因为没有学识没有主见,他不会对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提出异议。

即便有给人站出来表示反抗,但只要在利益的诱惑下稍加“洗脑”,就能打消他们的念头。

如此一来,百姓一致认可上级的决定,那么国家在“内忧”的问题上就不用担忧了。

反之,如果搞全民大学习的活动,一心致力于给老百姓开智,那么日后这些人的心思就会更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诉求,那国家就不好管理了。

百姓愚昧才会认可商鞅“军功制”的实行,但若是有学识有见地的人,未必会愿意接受商鞅如此变法。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商鞅是有真才实学的,只是出生地不好,所以才华晚了几年才得以施展。

但无论如何,他还是用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直到今天,“商鞅变法”也是中学课本上必学的一段重要知识点。

商鞅变法最终是取得了成功的,但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他,却并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商鞅在变法后期被处以车裂之刑,甚至都没留下全尸。

但这并不是他的变法决策不对,也不是因为得罪了皇帝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而是因为变法的一系列决策触犯到了某些贵族阶层的利益。

譬如军功制,那些因为没有军功而无法继承祖上爵位的贵族,怎么可能会忍气吞声。

即便表面上不敢发作,也会找时机去报复商鞅,毕竟爵位不在,但贵族的圈子还在,话语权和人脉还是有的。

可悲商鞅在耗尽心血为秦国付出一切后竟然换来这么一个下场榆林股票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