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7-22 19:28 点击次数:200
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方兴未艾,根据GGII预测怎么买杠杆股票,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2030年为380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
2、澎湃新闻:6月21日,在沪指跌破3000点之际,多只沪深300ETF午后量能显著放大。与此前四个交易日相比,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这4只沪深300ETF均放量显著,成交额分别为69.10亿元、29.28亿元、26.09亿元、25.09亿元,总成交额高达149.56亿元。业内人士分析,不排除存在护盘资金入市的可能性。
频繁登上热搜的离婚观察纪实类综艺《再见爱人2》日前收官,与此同时,民政局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关注:2022年,中国离结婚比例高达43.53%。
《再见爱人2》被网友评为“一年一度探讨‘亲密关系’的公开课”,在第二季中,参与嘉宾的婚姻样本涉及老年夫妻、异地夫妻、闪婚闪孕夫妻,亲密关系的矛盾与冲突更加集中。在综艺节目中,从相亲、恋爱、结婚、蜜月、怀孕、养育,直至分离,人们想了解想关注的亲密关系议题,都抽丝剥茧地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爱、婚姻和亲密关系是永恒话题,也是社会最有力的支持系统。学术界陆续出版诸多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与著作,探讨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亲密关系对于个体、婚姻、家庭和社会变革之间,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今年1月,《亲密的分离:当代日本的独立浪漫史》(下称《亲密的分离》)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出版,该书作者是专注于当代日本的文化人类学家艾莉森·阿列克西。作为一部当代日本的情感民族志,书中收集了离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私人故事,探索个人、法律、社会及经济结构等多个方向在浪漫关系上的交汇,表达当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在《亲密的分离》一书中,人类学家艾莉森分析了日本社会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1世纪的诸多变化。
二战后,日本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与准则,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人必定会走进婚姻。夫妻通过经济利益彼此联结,丈夫做有偿劳动,妻子则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在企业实行雇佣终身制的作用下,一个个稳固的家庭缔结起一股社会力量,促成日本在战后实现经济腾飞。
但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社会上稳定的就业机会减少,铁饭碗不复存在。日本男性在一家公司干到退休的稳定基础被动摇。21世纪初,小泉内阁提出,家庭中的女性应该做出结构性改变,以税收补贴的政策鼓励家庭主妇进行兼职工作,帮助日本走出经济衰退。小泉纯一郎甚至用新自由主义的修辞暗示,过去的家庭主妇依赖社会过日子,这也相当于贬损了日本家庭曾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合作模式。
家庭传统的旧模式消亡,影响着日本人重新审视过去的“理想婚姻”模式,日本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艾莉森谈到,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中,日本夫妻间的日常生活与社交几乎完全分开,男性奉献给工作,女性奉献给家庭。在新自由主义推崇的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下,日本人开始追求“心灵伴侣式婚姻”,家庭责任、传宗接代退居其次。
日本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发生改变,老年人的“熟年离婚”也成了社会现象。一些日本女性在丈夫退休之后,主动选择离婚,从终身家务的束缚中脱离出来。
日本主妇年轻时可以为家庭和孩子隐忍,但在丈夫退休后,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继续朝夕相处,变得难以忍受。过去的日本人将离婚与晚婚、不结婚、孩子心理问题等“家庭问题”混为一谈,将其视作人生的失败,现在,这些问题开始拥有赋权、独立、幸存、逃离等符号象征。
《亲密的分离: 当代日本的独立浪漫史》
艾莉森·阿列克西 著 徐翔宁 彭馨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2022年11月
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徐翔宁是《亲密的分离》中文版译者。她认为,中国人的婚恋与亲密关系正处于一个独特时期,传统和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几股力量相互交织,使得亲密关系处在一股复杂的张力中。亲密关系既处在公领域,又属于私领域,对个人来说,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同时又受到不同社会的文化规范、法律的影响和塑造。
人们如何维持一定程度的亲密关系并保持各自的自由空间?如何在传统模式不再可行之际,建立有意义、有爱、相互扶持的亲密关系?
《亲密的分离》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也不对日益增多的离婚现象做出任何评判,但它会帮助人们去理解,日本人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如何在20年里发生转变。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种转变的过程并不陌生,甚至有一些共鸣。
第一财经专访了徐翔宁,以她的视角,对中日两国亲密关系的变化给出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对话徐翔宁:想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离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
第一财经:这些年,离婚话题的影视剧与综艺的热播,中国离婚率的上涨,使得亲密关系问题备受关注。《亲密的分离》这本书,能带来哪些新的关于亲密关系的认知?
徐翔宁:如果想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离婚是一个非常独特、有意思的角度。
恋人在蜜月期常常看不到对方的缺点或不足,但在荷尔蒙退去后,方方面面都会显现出来,变得异常清晰,清晰到扎眼。很多人在离婚的时候都会感叹,眼前的人到底是不是当初热恋时的情人?
《亲密的分离》这本书里,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带给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不同理解。
第一个方面有点老生常谈:钱不是万能的。在作者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很多日本男性认为,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女性的经济能力决定一切。如果一个女性可以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她就可以不需要婚姻。
甚至有一种日本社会主流声音认为,以前离婚率低,是因为妻子全职在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然不会离婚;现在随着女性教育程度逐渐增高,职业选择和工薪范围都比以前好,离婚率自然上升了。
在作者的田野调查中,她观察到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有一部分老年女性决定离婚,确实与经济相关,彼时日本正在修改法律,容许离异妻子得到一部分丈夫的退休金。但大部分女性离婚时想的是,“我是否丧失了自我”“在这段关系中我是否快乐”“这段关系是否可以忍受”。其实经济并非离婚的重要决定因素,相当多的女性甚至因为离婚直接落入贫困。
第二个方面是,理想婚姻的标准在不断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本模范夫妻几乎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从经济上支撑家庭,妻子负责家里的一切。两个人可能生活在平行宇宙,没有共同爱好也没有共同话语,可能天都聊不起来,坐在一起只能面面相觑。
到21世纪初,日本年轻人已经不能忍受这样的婚姻模式了。如果说两个人不是朋友,不能给对方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几乎就不可能发展出亲密关系。过去的婚姻模范,成了反面教材。
同时,恋人的标准也在发生改变。2005年,日本流行“肉食男”“食草男”的说法。如果说“肉食男”指的是传统大男子气质的领导力,“食草男”则是新世纪的新标准——虽然可能不是传统的阳刚气质,但是他们更加温和、体贴,不恃强凌弱,会见义勇为。
第三个方面,亲密关系和政治、经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有一章主要讲“亲密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从前的经济模式没有给男性任何“顾家”的空间,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大公司里的工薪族(男性)撑起半壁江山,工薪族不仅白天繁忙,下了班还要和客户同事联络感情,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同时,日本财政也扶持传统的夫妻模式。
但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男性虽然还是“一家之主”,但很多人失去稳定收入来源,从前的婚姻模式进一步受到挑战。
第一财经:这本书的田野调查期,正好是日本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作者将新自由主义与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新自由主义崇尚的个人主义、原子化、理想的自我,影响了当代日本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在推崇个人主义的时代,婚姻、亲密关系是否正迎来新的挑战?
徐翔宁:这个问题取决于如何理解新自由主义中的个人主义,以及机遇和挑战的对立统一。个人主义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和集体主义相对的,很多人会以为,一旦崇尚了个人主义,就只在乎自己的得失,不管他人死活。但其实新自由主义经济中的个人主义不一定是利己主义,也是有利他的概念的。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自主权和自由,这不代表他们不关心其他人的利益。在遵循道德和道义的前提下,个人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利他。
如果说个人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更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实会对传统的婚姻模式、亲密关系形成挑战。就像刚才说的,如果女性专注于家庭付出,可能会让她们觉得丧失自我,觉得应有的权利没有得到承认和满足。诸如此类的挑战其实也是机遇,让婚姻模式和亲密关系升级迭代。只有更好满足各方权益的模式,才是更适合当今社会的模式。这种挑战会促进在家庭、关系制度上更进一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机遇。
第一财经:中日两国在婚姻的习俗和态度上,有哪些不同与相似?中国人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是否变得理性成熟?
徐翔宁:在我看来,相似的部分是对离婚的看法和离婚过程的艰难,不同之处在于,两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地域差异。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离婚仍然是一件挺难启齿的事情。人们对于离婚的态度比较暧昧,虽然不像三四十年前那样,觉得见不得人,但依旧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
中国的情况很复杂,随着人口结构、城乡差距、地域经济结构不同而产生更多的形式和变化趋势。父母那一代人和年轻人的想法不同,原子家庭为主的地区和宗族文化浓厚的地区也会有差异。在同一个时代,也许我们就能看到完全相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这些年,国内有一个改变,是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大众对人生思考的深入,亲密关系不再是人生的全部,孩子也不是人生的全部。虽然也有很多人深陷糟糕的关系无法脱身,但当人们理解亲密关系的多元化之后,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更宽容。相对而言,不会把人生的幸福全部寄托在亲密关系、婚姻或是小孩的成就上,这当然可以说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一财经: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对婚姻有风险意识和保护孩子的意识,通常选择隐忍,直到孩子成年结婚才选择离异。新世纪的日本人开始认为,离婚恰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甚至是女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选择。怎么看离婚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变迁?
徐翔宁:在上世纪后半叶,如果一个日本人的父母是离异状态,在婚恋市场上可能会被人看低,学校也有可能因为家庭情况而酌情录取。那时候的日本夫妇为了保护孩子而不离婚,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近几十年离婚污名减弱,这种结构性的阻力减小甚至消失,父母可以更多关注子女和自己的情感精神健康。当父母理解到子女以及自身在糟糕的关系中承受的压力,相对从前来说,离婚也逐渐成为保护孩子的手段。
为了保护孩子而不离婚的想法,在中日两国之间多少是相似的,但变迁轨迹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觉得当然一方面要考虑到中国本身人口、地域以及文化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对于母亲、女性权利的保护也有待观察。在日本,从监护权上来讲,法律是偏袒女性的,母亲更有可能获得监护权。但是在中国很多地方,小孩尤其是男孩在家族中的地位很重要,母亲如果不能在婚内抚养男孩,在离婚过程中很难获得在监护上的话语权。
第一财经:日本这些年涌现熟年离婚的案例,《再见爱人2》中也将离婚嘉宾的范围扩大到60岁以上人群。熟年离婚反映出什么社会变化?
徐翔宁:一方面,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对生活质量和幸福的要求变得更高。有些人在老年后发现,婚姻不再适合,离婚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后,自然不会在剩余的宝贵时间里忍受糟糕关系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另一方面,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也促成了熟年离婚的涌现。女性不再压抑在婚姻中,选择离婚,也是在追求更幸福的生活。
第一财经:很多人想知道,如何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又能建立浪漫、依赖的亲密关系?作为人类学者,你是否有答案?
徐翔宁: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双方能不能对于亲密关系、个体独立有比较高的共识,能否在生活中创造出让彼此舒适的模式。哪怕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也不见得就一定代表弱势的一方完全丧失独立。
两个独立的人,如果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有偏差,也很难维持。比如书中提到的一对投行夫妻,丈夫虽然同意妻子在婚后继续工作,但仍希望妻子同时承担起全职家庭主妇的职责。
当然,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都不能够脱离一个包容的社会,以及法律的保护,社会制度上的保障也应该跟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吴丹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北京松绑“离婚限购”后房贷政策再调整,离婚不满一年无房按首套行业深度调整下,房价尤其新房价格何时触底仍是重点。
04-23 19:11 最高法发布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离婚时,夫妻一方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仍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请求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给予适当帮助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04-07 10:14 铭利达实控人离婚!“分手费”近18亿元,上市不足两年跌破发行价铭利达(301268.SZ)董事长陶诚与卢萍芳近日公告离婚,前妻卢萍芳分走价值近18亿元公司股票。
04-04 19:43 A股再现实控人离婚分股:上市不足三年的可靠股份,女方分走6.5亿元股权股权分割完成后,金利伟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比例降低至30.93%,鲍佳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增加至29.93%。
03-01 15:34 美议员呼吁“红蓝州”进行“国家离婚”怎么买杠杆股票美议员呼吁“红蓝州”进行“国家离婚”
01-29 08:3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Powered by 南宁炒股配资申请条件_在线股票配资_股票申请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